襄阳领跑汉江流域城市群
《半月谈》记者 袁志国
编者按 11月5日出版的《半月谈内部版》在《改革前沿》专栏中刊发了《半月谈》记者袁志国采写的新闻稿件,对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探索、新成效进行了特别报道。现予全文转载。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2%。沿线15座城市,除正在参与长江经济带角逐的武汉市外,其他都是地级市或省直管市,襄阳是其中一员。2800多年的建城史曾成就了襄阳历史上长达8个世纪的辉煌,历史学家严耕望评介其“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今天的襄阳,能否在汉江流域的角逐中成为领头羊?
擎起汉江流域争先“大旗”
马年伊始,襄阳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在横跨鄂、豫、陕三省的汉江面前,襄阳对新目标没有作任何地域修饰,一股当仁不让的自信迅速冲击1577公里汉江干流的沿线城市?!扒Ч诺巯?、智慧襄阳”。与周边城市相比,襄阳领跑之势已锐不可当。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襄阳市的GDP规模仅为南阳市的55.8%,到2012年,襄阳已超过南阳;2007年襄阳的经济规模为十堰市的1.91倍,到2013年,襄阳的GDP规模已是十堰的2.6倍。在这种发展态势中,襄阳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在汉江流域城市群中,已然坐上同类城市的“头把交椅”。
今年以来,襄阳已两次举起汉江流域领军“大旗”,先后牵头举办了汉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和首届汉江流域农业博览会,两次活动都取得圆满成功。这不仅开创了汉江流域合作先河,逐步引领沿线城市步入了“同一跑道”,更彰显了襄阳在流域内的自信。
在农业博览会上,来自陕西、河南和湖北3省15市的农业部门负责人签署了倡议书,提出共同打造汉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认为,只要汉江流域各兄弟城市共同携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信息沟通、增进互动往来、密切协作交流、深化共建共享,就一定能够创造我国内河全流域开放开发、跨区域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在襄阳感受“上海速度”
今年9月28日,襄阳市高新区成立了汉江流域首个行政审批局。金砖国际贸易(襄阳)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泽友是享受襄阳改革红利的第一人。行政审批局挂牌当天,他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他感叹“在襄阳感受了‘上海速度’!”
过去,各项行政审批权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一枚公章代表一份权力。在行政服务中心,一些核心审批权并没有“摆上桌面”,这不仅无法提高办事效率,而且依然会衍生出权力的寻租空间。如今,除公安、消防、国税、地税实行派驻外,其他市直部门行政审批权全部下放到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在审批大厅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办完事”。
当前,深水区改革的号角在襄阳吹响。据王君正介绍,襄阳市近期公布的《高新区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8个配套改革方案,共涉及33个改革突破事项,主要体现在行政审批体制、工商服务便利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对外开放服务体系、放开金融服务和建立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八个方面。
根据襄阳市制定的改革时间表,高新区在行政审批、工商服务、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四个领域享有市本级所有权限,实现所有审批事项园内办结;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建设任务,有序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改革创新任务;2020年底前,在拟定的八个重点领域实现改革工作的全面突破。
在湖北省“两圈两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这一揽子改革方案将为“襄阳引擎”提供更强劲动力。王君正说,改革创新“取法乎上”,襄阳将率先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地区营商环境一流的开放高地、引领汉江流域扩大开放的核心引擎、湖北先行先试改革的排头兵。
“新引擎”多点支撑,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近年来,襄阳还全力推进东津新区建设。过去隶属于襄州区的东津镇,已升格为城市新区。东津镇中楼村村支书孙国强近水楼台,迅速成立村建材公司,为新城建设提供劳力、承接小型工程等服务,既见证了乡镇的“蝶变”,又通过集体经济带富村民。
东津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世荣向半月谈记者介绍,东津新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城市新区,它将是襄阳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之一。目前,在核心区5平方公里周围集中布局建设的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市民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等公共工程雏形初现,300万平方米新市民公寓也正在建设。
离东津新城几十公里外的老河口市,一座跨越汉江的河谷大桥正在规划建设,过去隔江而治却同属襄阳市的老河口市和谷城县开启了一体化的合作探索。在襄阳市委副书记、老河口市委书记朱厚伦眼中,这里也将是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引擎。他认为,襄阳的定位很准确,但需要多点支撑,除了中心城区之外,还需要有卫星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以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据介绍,通过区域一体化的探索,河谷组群已迅速升级为“丹河谷”组群,毗邻的十堰市丹江口也成为其中一员,这是湖北省首家跨行政区划的县、市经济合作体。地缘邻近地区联合做大做强的探索,让投资商眼前一亮。在他们眼中,一个县城已不是一个县城,而是一个中等城市。正在建设中的红河谷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副总经理刘坤明说:“公司刚决定投资的时候,一些朋友用担心的语气进行善意提醒。但现在‘丹河谷’给了我们一份信心,我们将给她一个惊喜!”
据了解,度假区是三地结合地带,相距里程都在15公里左右。目前一栋栋度假别墅、购物餐饮场所、周边景观等建设正如火如荼,到明年10月,全国少见的水幕电影也将在这里呈现。刘坤明说,随着三地一体化的建设加速,这里将成为“汉江不夜城”。
除此之外,襄阳市下辖的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等地都已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百舸争流”之势,恰如襄阳“汽车城”美誉,各类“引擎”正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