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传说中穿天节“游女弄珠”故事写得完整的是生于襄阳、长于建康(今南京)的萧统(501—531年)。他在自己编著的《文选·江赋(郭璞)》的注释中,引《韩诗内传》(已轶)曰:“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虢桓?。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毓硕?,亦即亡矣?!闭饫锍鱿至私衔暾墓适虑榻?,而且情节中,美人与玉佩若有若失,充满神秘梦幻感。
宋朝人庄绰(字季裕),曾任襄阳县尉,与米芾有交游。他在《鸡肋编》写道:“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这里写下了“倾城”出动“泛绿舟”,而且妇女们都成了主角,成了“女神”;玉佩太少,穿天石可以取代;得石可得子,得子能给妇女带来好运,人人祈盼遇上好运。这则记载说明:在1千年前的宋朝,襄阳人已形成了自己的仪式和道具独特的民俗节日穿天节。
为什么选定正月二十一日为穿天节,史无记载。但根据我国古代阴阳学说里数的概念,“阳卦奇,阴卦偶”(《周易·系辞下》)。3和7是阳数,一月中,3×7=21,就获得3个阳数,即3、7、21,这适应了过罢春节后,人们祈盼阳春以利春耕的心愿。这也是穿天节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原因,人心多么祈盼“三阳交泰”呀!